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碎金书坊 碎金书坊
2024-10-25

新|书|坊

2024年32期






何为“第三条道路”?一种超越左和右的政治思想一条平衡国家与市场的发展道路与英国著名思想家吉登斯一起讨论“社会民主之未来”

本书是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系统阐释,是关于社会民主政治之未来讨论的经典之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吉登斯超越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创造性地提供了一条可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迁的发展道路。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布莱尔政府的执政方案,还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书1998年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全球关注,对于研究当代政治思想的发展,颇有裨益,不可或缺

——编辑推荐

第 三 条 道 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点击书影,即可购买👆

〔英〕安东尼·吉登斯  著

郑戈 译

2024年5月出版

ISBN:978-7-100-23532-7【内容简介】20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历经百年起伏,遭遇顿挫,却又为何在90年代重新复兴,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

英国社会学理论巨匠安东尼·吉登斯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着“第三条道路”,即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发展的现代版本。“第三条道路”改变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分配方式,重视市场效率,主张建立世界性国家、实行文化多元主义等,为西方福利国家的转型指出了可能的方向。它超越了传统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二分法,转而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他看来,“第三条道路”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槃。

【作者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上议院议员,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1999—2003),现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教授(2004)。著有《社会的构成》《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道路》等40多部著作,拓展了现代性、全球化等理论,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学与政治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译者简介】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1998—2003)和香港大学(2004—2014),并曾在密西根大学、多伦多大学、杜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译有《公法的变迁》《法律的道德性》等。



目  录


作者序

第一章  社会主义及之后

社会主义

老派社会民主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观点

各种原则的对比

最近的争论

政治支持的结构

社会民主主义的命运

第二章  五种两难困境

全球化

个人主义

左和右

政治的行动主体

生态问题

“第三条道路”政治

第三章  国家与公民社会

民主制度的民主化

公民社会问题

犯罪与社区

民主的家庭

第四章  社会投资型国家

平等的含义

包容性与排斥性

积极的福利社会

社会投资战略

第五章  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世界性国家

多元文化主义

世界性民主

欧洲联盟

全球统理结构

全球范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

结语

注释

索引






精彩试读我撰写这本小书,是想为目前正在许多国家展开的关于社会民主政治之未来的讨论做出一点贡献。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讨论,其原因是非常明显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工业化国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福利共识”的瓦解,马克思主义的信誉最终受到质疑,以及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异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迁。我们应当怎样来回应这些变化?社会民主究竟还能否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而绵延不绝?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那么明显了。

我相信,社会民主无论在意识形态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不仅能够延续下去,而且还会再度兴盛起来。但是,只有在社会民主党人愿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彻底地修正他们的既有观念的情况下,社会民主才可能存在并发展下去。他们需要找到第三条道路。正像我在正文中将会指出的那样,“第三条道路”这个术语本身并不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在社会民主的历史上,这一术语已经被使用过许多次;不同政治主张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也多次使用过它。在这里,我用这个术语来指称社会民主的复兴,即社会民主主义者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不得不经常进行的阶段性反思的当下形态。

在英国,“第三条道路”已经逐渐同托尼•布莱尔和“新工党”的政治战略联系起来。人们经常把托尼•布莱尔的政治信念同美国“新民主党”的政治信念相比,而新工党与新民主党之间也的确存在着紧密和直接的联系。有人说过:“与撒切尔政府和梅杰政府一样,布莱尔政府是到大西洋的彼岸,而不是到英吉利海峡的彼岸去寻找启发。它的政治修辞是美国式的,影响其政治方略的知识资源来自美国,甚至连它的政治风格都是美国式的。”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比如,工党的劳动福利规划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美式标签,但是,经过仔细推敲,我们便会发现,其实它的灵感更直接地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而不是来自美国,比如积极的劳动力市场规划。在这一说法的有效部分中,其重点也需要加以修正。关于新工党的讨论尽管是活跃而有趣的,但这种讨论基本上是在忽视欧洲大陆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关于社会民主的类似讨论的情况下进行的。托尼·布莱尔与老工党的决裂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件,但是,几乎所有的欧洲社会民主党也都完成了类似的决裂。

在英国进行的类似讨论中,有许多方面尚有待于赶上欧洲大陆更为深入的关于社会民主的讨论。然而,英国又正在为一种蓬勃兴起的新观念做出积极的贡献:与其简单地照搬美国的思潮和观念,英国不如成为一座在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沟通之桥。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都未曾像英国那样经历过如此长时期的新自由主义政府执政。无论撒切尔主义在英国造成了还是没有造成别的什么影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震动了英国社会。玛格丽特·撒切尔正像大多数新自由主义者一样,并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保守派。在自由市场的旗帜下,她攻击既存的组织与精英;与此同时,她的政策更进一步推进了已经遍及整个社会的变迁。工党及其理论立场的同情者最初对此做出的反应是重申老左派的观点。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做而在选举上遭受的挫折,又促使工党转变自己的取向。因此,与欧洲大陆的社会民主阵营中产生的观点相比,在英国开展的政治讨论中产生了一些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思路。在英国产生的思想与欧洲大陆的讨论是可以有直接的相关性的,因为这些讨论大多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展开的。

——摘自本书“作者序”



 

 相关推荐



 

文案 |  孙中华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众号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豆瓣小站:"碎金书坊"(cpclassics)https://www.douban.com/people/23189945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碎金书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